《泛吴松江》
王禹偁〔宋代〕
苇蓬疏薄漏斜阳,半日孤吟未过江。
唯有鹭鸶知我意,时时翘足对船窗。
大意:
太阳西斜,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。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。
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。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,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,似乎在聆听着吟诵。
赏析:
宋太宗至道元年(995年),王禹偁第二次遭贬。浮沉的仕宦生活使作者对险恶、黑暗的官场产生了厌恶。
诗人怀着“宦途日日与心违,人世纷纷任是非”的心情来到大自然中,有感于此,写下这首充满孤舟泛江、自得其乐情趣的诗,以寻求精神安慰。
展开剩余60%首句描绘了夕阳西下,余晖斜照,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的景象。苇蓬疏薄,斜阳漏入,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冷清的氛围。
次句写诗人独自吟诗了大半天,却还没有过江。这既表现了诗人泛舟江上的悠闲,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无人唱和的冷清。
三句诗人笔锋一转,将鹭鸶作为知音来写。在孤寂的江面上,只有鹭鸶能够理解他的心意,这种写法既新颖又富有情趣。
结句描绘了鹭鸶单足翘立、曲颈对窗的生动画面。它们静静地伫立着,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,似乎在聆听诗人吟诵。
这种人与野禽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,使诗意与画意相互生发,趣味隽永。
整首诗文笔委婉,通过对泛舟吴松江上的苇蓬、鹭鸶对窗等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法消遣的孤独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。
诗人简介:
王禹偁(chēng),字元之,济州巨野人。北宋诗人、散文家、大臣。
王禹偁9岁能文。太平兴国八年进士,历任成武县主簿、右拾遗等职。献《端拱箴》,又献《御戎十策》,太宗大加称赏。拜左司谏、知制诰,判大理寺。
淳化二年,以庐州尼道安诉讼徐铉案受牵连,坐贬商州团练副使,移解州。
咸平元年,预修《太祖实录》。时宰相张齐贤、李沆不协,以禹偁议论轻重其间,落知制诰,出知黄州。作《三黜赋》以见志,有“屈于身兮而不屈其道,虽百谪而何亏”之语。
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,文学韩愈、柳宗元,诗崇杜甫、白居易,多反映社会现实,风格清新平易。
词仅存一首,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,格调清新旷远。著有《小畜集》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股票场外配资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发布于:河北省